猎头视界
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>猎头视界>正文

候选人接受创业公司Offer的动因及顾虑

2020-11-02

本文算是抛砖引玉,把所遇到的典型案例做一些个人做法和见解的分析和呈现。企业的情况不同,候选人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,再加上说服者本身的某些局限,只能尽力抽出一些典型的场景做一些阐述。

 

Offer被拒是高度市场化的人才流通领域中很常见的现象,也是老板、用人部门、HR和猎头们的很大的痛点,其中充满了人性的博弈、心理的解读和疏导、企业战略和用人策略的审视和检讨、发展平台和薪酬水平的PK等等要素,绝不仅仅是凭着“三寸不烂之舌”就能轻易搞定的局面,而是心理、实力、愿景、人性、资本的多重碰撞。

 

如何吸引大公司的人才到创业公司呢?这让无数HR和猎头抓耳挠腮,虽然大公司向小公司的人才流动早已成为了职场的常态,但其中正面和负面的案例都不少,市场上也充斥着不同的声音,那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,看看其中的路径和关键点都有哪些,对策又会有哪些。


候选人都是有缝的蛋,大公司供职的候选人都有哪些可能的缝呢?

先定义一下“大公司”的几个基本要素:
基本都已上市;
基础的业务已经稳定,现金流相对充裕,没有现实紧迫的生存危机;
人员规模至少过千;
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大公司病,比如层级繁杂,等级分明,创新不足,边缘性业务增多,制度框架死板,管理流程冗长等等,这点是判断大公司与否的重要标准。

比如阿里、腾讯、百度、字节跳动、京东等等是大公司无疑,还有美团京东新浪、网易、搜狐、小米、汽车之家、58、360、携程、优酷等等上市的也算大公司。

还有比如华为、宜家、玛氏、老干妈等,虽然没有上市,但也是典型的大公司。

那哪些不能算呢?比如一些虽然早已上市,但人员规模从没有上千,基础业务不稳定或主体业务分崩离析,按理说不算大公司,比如曾经的网秦和人人网这些,这个大家根据我们说的标准自己判断吧。

大公司人才跳向创业公司的动因可能有哪些
上升前景渺茫
大公司的牛人太多了,举个“栗子”,大公司T4升T5那是分分钟的事情,T5升T6也不算太难,但从T6升T7再到T7升T8,瓶口一下子就收紧了,大部分人是终其一生都升不上去的。再说即使能升到T7,收入和地位也是一目了然,诱惑也就没那么大了。

人就是这样的奇怪,对于确知的结果总是提不起太大的兴趣,而对于模糊的前景,即使可能的结局还不如那个确知的,也会趋之若鹜,这就是人性。所以,很多大公司的青年才俊选择出走创业公司,这是主要原因之一。

Work Scope(工作责任范畴)的狭窄
大公司的工作划分就是很细,每个人负责的就是那么一点点,就拿产品为例,会分为B端和C端,C端又会分为用户研究、行为分析、竞品分析、用户体验、场景化设置、功能设置、项目协调、子模块分解等。级别上不去的话,你可能三五年都接触不到产品的整体逻辑和立项分析。

在这样的螺丝钉一样的work scope中,年轻人自然就会产生不满足感,想在本领域之外去看看其他的模块碰上开明一点的领导和同事还好,如果不是,你就会被视为不安心本职工作,调低你的绩效分数还是轻的,一旦失去信任感,持续的打压在所难免,让你想混都混不下去。

这时如果有创业公司伸来橄榄枝,可以接触更多的工作维度,离职的动机就会很强了。

人际关系和办公室政治的错综复杂
你站过队吗?你尝试过站错队的生不如死吗?所谓大公司,就是已经脱离了光着脚,而是穿上了鞋的公司,在没有明确生存压力的环境下,人就好整个斗来斗去的游戏,所以农民起义也都知道要得了天下再内讧。这也是人性难免,你说一个中层领导,手里就那么一点资源,他不分给跟自己亲近的人,而给那些不怎么服从自己的下属,那今后谁还会跟他呀?如果都没人跟他了,他这个领导还怎么当?他有病吗?

大公司就一定稳定吗?
很多人去到大公司,或是留在大公司,一个核心的追求就是稳定。但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悖论。大公司就一定稳定吗?如果你有幸在它的核心业务里,这种说法基本成立,比如百度的大搜索、阿里的淘宝,或者是腾讯的微信、QQ和游戏业务,这都是几大公司的现金牛业务,老板是不允许出大乱子的。但如果你不幸处在了非核心业务,那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了。

大公司这些年都在构建自己的生态体系,他们不想错过任何一条可能的赛道,手里又有钱又有人,于是对于各种新业务的不断尝试就成为一种常态。先给你点资源,你们自己跑跑看,跑得好,再追加投入,跑得不好,分分钟裁掉,这样的尝试周期通常是三个月一个轮回。或者是因为某种战略的需要,给投资者看也好,将就某个领导的业绩工程也好,还是大老板说了某句话,下面的VP积极响应也罢,总之你在下面,是很难知道某项所谓的新业务出台到底是个怎样的背景,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你不幸加入到这样的团队,你觉得自己的稳定性如何?

这就像皇上的后宫,皇后和重要皇子的生母是主营业务,是可以得到切实保障的,而下面某个新进的“常在”或者“答应”,也许连皇上的面都没有见过,你觉得她们的生死可有人在乎?或者说即使死个三个五个的,对于整体后宫也都形不成丝毫的影响。

我就有不下二十几个候选人处在这样的境地,看似身处大公司,但一年以来换过三四个项目或者是团队的还是平常现象,最夸张的一位,一个半月内被扒拉到四个不同的项目组,换了五任领导,最短的一次只有三天,就又通知他调整。你说在这样的氛围中,他的职业可有成长?他的经验可有提升?面试中被提问的话,他可该怎么回答?总不能说我在某某大公司中,游历过N多的部门,所以人头特别熟吧?

开会,开会,开会,协调,协调,协调
大公司是以管理细腻和流程严谨著称的,这就意味着很多事情都有着明确的规则和审批权限。当牵扯到多部门配合,或者是多层级审批时,那就只有开会开会开会和协调协调协调了。我认识的一个做招聘的小姑娘,为了协调两个候选人的面试安排,就曾经在某厂的大楼内上下翻飞了一整天的时间,晚上9点最后搞定时,她掏出手机看了一下行走的步数,15000多步,距离超过10公里。

实在是呆腻了
有相当一部分大公司出身的候选人经历极其漂亮,名校毕业,A大厂数年,B大厂数年,再C大厂数年,终于有一天,无可忍受大公司的换汤不换药,食堂工作餐也吃腻了,于是愤然出走,这算是静极思动,动极思静的一种,他只是想有一种人生的改变,哪怕这种改变带有风险。

想起现实生活中我的一个公务员朋友,永远温文尔雅,和颜悦色,每天必然按时回家,上床前一定要洗脸刷牙清理鼻孔,早饭一定是两个鸡蛋一杯牛奶,皮鞋是系带儿的,帽子是带盖儿的,蹲马桶是两瓣儿的。在我们的心目中,他是成功的典范,道德的楷模。

前两年来京看我,酒后默默流泪,忽而收泪,愤起:老K我们这就去夜总会!我大惊:别别,等下嫂夫人的查岗电话就要到了——我们都知道这是他的家规,周围的朋友都在侧目,我却能理解他,做了一辈子规矩的好人,只是想偶尔做一次坏人。

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
互联网的青年们都有奔放的一面,各种奇思妙想,或者是胡思乱想构成了这个行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。在大公司完成了基础技能和经验的搭建之后,有志者都想在某个方向或者是领域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,但在大的体系下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,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,但成功者也是寥寥无几。于是自己创业,或者是去到一家创业公司来嫁接自己想法的,在每个年代都不在少数。

Title上一层
大公司的总监以上职级还是比较难拿到的,小公司求贤若渴,Title上就会松一点。你只要资历合适,从大公司一转身,拿个总监或者是VP,乃至合伙人,都不算是太难的事情。

他们的顾虑又会有哪些呢?
创业公司的项目靠谱吗?
这是被最多提及的问题,也是最大的顾虑所在。即使这个候选人已经决定从大公司离开,要去创业公司闯一闯,但在选择去什么样的创业公司时,本着控制风险的本能,他还是会多方考虑和甄别创业公司的背景、实力、资本、团队、方向等因素,以使自己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可控。

可进可退的顾虑
头上顶着大公司的光环和标签,在市场上怎么都是受欢迎的。但去到创业公司,做起来了还好说,如果中途夭折而被迫另谋出路,下家好不好找确实是很多人的顾虑所在。或者说在创业公司闯荡了几年,想回大公司时是不是还能回去,也是需要思考的原因。

适应性的顾虑
如果一路都是大公司背景,从来没有在小公司呆过,就会有个适不适应的问题。毕竟各方面的差别太大,从文化到品牌,从各种流程到规章制度,单单是办公环境的高大上变成了相对简陋局促,就能让一部分人适应好几个礼拜。

心理落差
以前一出去,同学聚会也好,业内沙龙也好,你一说,我是腾讯的,我是淘宝的,别人或多或少会另眼相看一下,就算是猎头,也特别爱给你打电话,久而久之,你会把这些都当做是你的固定资产之一了,头顶大公司的光环,到哪儿办事都能更吃得开一些。一朝剥离,你就从国军变成了共军,从家养的变成了野生的,一切都要靠自己,没有了大公司的背书,你倒是可以更切实地掂量一下自己在市场中的斤两。

稳定性的顾虑
大公司短时间是不会倒的,创业公司可就说不定了。虽然你决定从温室里跳到野地里折腾一下,但如果所去的公司几个月或者一年就黄了,这种折腾未免就有点大发了。况且,如今是资本寒冬,周围时不时就能听到创业公司倒闭的消息,相对的稳定性就更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了。

收入上的顾虑
这两年还好,一般对于年薪在百万以下的候选人来说,现金部分创业公司还是基本上能够match的,在很多情况下,为了吸引加盟,创业公司还都开出了更高的薪资。但对于高阶的候选人,年薪动辄数百万的,创业公司通常拿不出这么多的现金,候选人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是降薪加入,我见过将近300万年薪降到50万入职创业公司的。当然,期权或股权部分会有明确的补偿,人家过来也就不是奔着眼前的现金来的,谋求的是一旦革命成功,要把这点损失数十倍乃至百倍地拿回来的。

(来源:老K在西北偏北)